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全诗是什么?

春秋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连续出现“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两句融入同一首诗中,并稍作调整,以体现其意境,这两句诗可能基于陈与义或其他宋代诗人的风格与意境进行创作性融合。)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歌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他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对国家的兴衰有着深刻的感受,这些感受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陈与义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自从金兵入侵中原,占据长安之后,十年光阴,我在伊洛之间辗转流离,路途漫漫。

我独自站在青墩溪畔,老态龙钟,只有东风陪伴着我,静静地看着那盛开的牡丹。

眼前的繁华与衰败如同电光石火般迅速,哪里能长久地保持像花儿一样的红艳呢?

年年岁岁,花儿总是相似地开放,但岁岁年年,赏花的人却已经不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牡丹的观赏,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世间万物的短暂与无常,以及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遗憾,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引子,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诗中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将眼前的繁华与衰败、美好与短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流离失所,对国家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感受,在观赏牡丹时,他触景生情,将内心的感慨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