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知。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题为《归次汉中境上》,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作者简介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擅长运用典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书法方面,他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擅长行书、草书,笔法纵横跌宕,自成一家。
译文
夕阳余晖洒在江边的沙滩上,潮水退去后,渔船斜靠在岸边,明月升起,惊扰了尚未安稳栖息的喜鹊,而一叶扁舟悠然自得地随着我的影子漂流,万里归途,我在船上吹起长笛,这份心境,或许只有那飞翔的白鸥能够懂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画面,前两句通过夕阳、潮水、渔船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江边景象,后两句则通过“月明惊鹊”和“一棹飘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自由,最后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知”作结,表达了诗人归途中的心境和对自然的亲近与理解。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月明惊鹊未安枝”一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月夜的宁静与神秘;“一棹飘然影自随”则通过扁舟与影子的相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超脱,最后两句更是以长笛和白鸥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归途中途经汉中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仕途的波折或人生的变迁,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在归途中,他看到了江边的夕阳、潮水、渔船等景象,触发了内心的感慨和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意境和情感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