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附录: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
(注:此句并非直接出自《与朱元思书》,而是吴均其他作品中的残句或后人附会,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们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进行解析,并假设其为吴均某作品中的一句,以展现其文学风格。)
作者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好学不倦,颇有文名,曾任吴兴主簿、柳恽府主簿等职,后官至奉朝请,他的作品以小品文著称,如《与朱元思书》等,以清新自然、简练流畅见长,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他也是一位史学家,著有《齐春秋》等史书。
译文
(对于《与朱元思书》的译文,由于题目主要关注附加的残句,故仅简要翻译该句)
京口这些年来的老人们逐渐衰老,那些高尚的人才一个个逝去,让路上的行人都感到悲伤。
释义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京口(今江苏镇江)地区老一辈人才凋零的感慨和哀悼,耆旧指年高德劭的老人,高人则指那些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人,沦丧意味着逝去或失去,路人悲则表达了这种损失对普通民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
这句诗虽然简短,但情感深沉,富有感染力,它通过对京口地区老一辈人才的哀悼,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人才凋零的深刻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和才华的尊重和怀念,在吴均的作品中,这种对自然和人文的深情关注是贯穿始终的。
创作背景
(由于这句诗并非直接出自《与朱元思书》,故以下背景分析主要基于吴均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才凋零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吴均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史学家,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高尚品德的怀念,这句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既是对京口地区老一辈人才的哀悼,也是对整个时代人才凋零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