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桃椎
唐·张祜
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祜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德宗至唐懿宗年间,他一生未得显达,为人清高,诗作颇丰,风格独特,尤其擅长宫词,张祜的诗才得到过杜牧、白居易等人的赞赏,但其一生仕途不顺,多游历四方,寄情山水,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对世事的感慨。
译文
士廉哪里能识得桃椎的妙处,他随意地评价或许并不准确。
桃椎不向人间争抢宠辱,只将自己的心事寄托给沙洲上的鸥鸟。
释义
“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意指士廉(可能是虚构人物或代指某位不识人才的人)并不了解桃椎(可能指某位隐士或才华横溢但不被世人所知的人)的真正才华,他的评价或许只是主观臆断,并不准确。“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则表达了桃椎不慕名利,超脱世俗,只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洁情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士廉与桃椎的不同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于人才识别及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前两句以反问和否定的语气,批判了那些不懂欣赏真正才华的人,暗示了社会上的偏见和误解,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桃椎的形象,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有批判现实的力度,又有超脱尘世的情怀,体现了张祜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祜个人的经历有关,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未得志的诗人,张祜可能亲身经历了才华被忽视、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境,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那些不识人才者的不满,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桃椎的形象也可能暗含了张祜自身的影子,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保持高洁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