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蕤浸玉醅。全诗是什么?

小编9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蕤浸玉醅”,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对菊》,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对菊

唐·李商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您提供的两句诗“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蕤浸玉醅”实际上是对李商隐部分诗句意境的化用或想象,并非直接出自《对菊》原文,但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尝试在赏析中融入这两句所表达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直接翻译《对菊》原文)

诗魔缠绕,从早到晚侵扰我心;我绕着篱笆,斜倚着欹石,独自品味着诗句的韵味。

拿起笔来,将眼前的秋菊之美蕴藏在笔尖,对着寒霜描绘;口里含着菊花的香气,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写的都是我对秋菊的怜爱,倾诉着心中的哀怨;可是又有谁能理解我字里行间的秋意呢?

自从陶渊明对菊花作出评价之后,菊花的高洁品格就被人们传颂至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菊花的热爱和吟咏,表达了他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诗人以菊花为媒介,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哀怨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虽然“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蕤浸玉醅”并非直接出自《对菊》,但我们可以将其意境融入对这首诗的赏析中,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优雅而略带哀愁的场景:没有佳人素手为诗人簪上罗髻,诗人便独自折下霜中的菊花,浸泡在美酒中,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这种意境与《对菊》中诗人对菊花的热爱和孤独吟咏的情感相呼应。

在《对菊》中,李商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菊花的高洁品格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他笔下的菊花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诗人精神追求的寄托,诗人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和吟咏,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这首诗也体现了李商隐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的特点。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这首《对菊》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和吟咏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