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黄楼晚眺
宋·苏轼
重瞳遗迹已尘埃,惟有黄楼临泗水。
落日孤城闭鼓角,青天万里入楼台。
山连楚境千秋丽,地接徐方万古才。
岁岁东风催客梦,江头杨柳又春回。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重瞳子的遗迹(指项羽的遗迹,项羽为重瞳子)已经被尘埃覆盖,只有黄楼还矗立在泗水之畔,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孤城关闭了鼓角之声,青天万里都映入这高高的楼台之中,山峦连绵,与楚地相接,展现出千年的壮丽;地势相接,与徐方(今徐州一带)共同孕育了万古的英才,每年东风都会催促着旅人的归梦,而江头的杨柳又迎来了春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黄楼晚眺时的景象,通过对历史遗迹(项羽的重瞳遗迹)与眼前自然景色(黄楼、落日、孤城、青天、山峦)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赏析
这首诗以黄楼晚眺为线索,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首句“重瞳遗迹已尘埃”既点明了历史背景,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次句“惟有黄楼临泗水”则突出了黄楼的独特地位,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后两句通过对落日、孤城、青天、山峦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情感,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自然的清新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所作,黄楼是苏轼在徐州任上为防水患而建的一座楼台,因楼体涂以黄土色而得名,苏轼在黄楼上多次眺望,并以此为题创作了多首诗歌,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楼晚眺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创作这首诗时,苏轼可能正面临着一些政治上的压力或困境,因此诗中也隐含着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