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艳照人行。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
作者简介
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一生仕途不达,但文学成就颇高,尤擅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语言凝练、风格平易近人,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译文
锦江的西边烟波荡漾,水色碧绿;新雨过后,山头的荔枝已经成熟。
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游人不知喜欢到哪家去住宿。
在浣花溪畔见到了你,你的容颜如波光般明艳,照亮了行人的路。
曾经听说有人在五月来到渝州,那里的水拍打着长亭的石阶,潺潺流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成都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以及诗人在成都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锦江的烟水和新雨的荔枝,展现了成都的自然风光;中间两句写万里桥边的酒家和游人的选择,反映了成都的繁华和热闹;后两句则通过浣花溪上的相遇和渝州的流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的遐想。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成都的深厚感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烟水绿”、“荔枝熟”、“酒家多”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成都的繁华之中,诗人还通过“见卿卿”和“曾闻五月到渝州”等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张籍在唐代中期生活,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张籍在游历成都时,被这里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成都曲》,诗中不仅表达了他对成都的赞美之情,还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的遐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这两句诗在《成都曲》中,但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位置和上下文关系可能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解析基于常见的版本和文学常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