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闻雁

唐·杜牧

寒塘欲晓梦初回,

落月孤灯照空阶。

惊起闲庭栖宿鸟,

不须更说能鸣雁,

要以空中得尽年。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曾任官,杜牧早年仕途不顺,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史馆修撰等职,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赋、文、论等多种文体,其诗作在晚唐独树一帜,风格清新俊逸,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寒冷的池塘边,天快要亮了,我从梦中醒来,只见落月孤灯映照着空旷的台阶,这惊动了庭院中栖息的鸟儿,它们纷纷飞起,不必再提那些能够高鸣的大雁了,它们在空中飞翔,只为了能够度过这漫长的一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寒塘边的寂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首句“寒塘欲晓梦初回”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次句“落月孤灯照空阶”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落月和孤灯相互映衬,空阶显得更加空旷;第三句“惊起闲庭栖宿鸟”通过鸟儿的惊飞,打破了寂静,增添了动感;最后两句“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则借雁之飞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即生命虽短,但也要在空中飞翔,尽情度过。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清晨寒塘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诗中“寒塘”、“落月”、“孤灯”、“空阶”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而“惊起闲庭栖宿鸟”则打破了这种沉寂,增添了生机和动感,最后两句“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则借雁之飞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即生命虽短暂,但也要在空中飞翔,尽情度过,不留遗憾,这种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杜牧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晚年更是闲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生命和时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寒塘边的景象,借雁之飞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无奈和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