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的释义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寒山

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

欲问吾师何所寄,一峰还似一峰深。

作者简介

寒山,唐代著名隐逸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中唐时期,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有过求取功名的志向,但仕途不顺,后隐居浙江天台山的寒岩,故号“寒山子”,寒山的诗歌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和佛教禅理,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拾得和尚的交往和诗歌唱和,更是被后人传为佳话。

译文

山中的僧人自觉已经悟得了菩提之道,心境平和,将一切世俗纷扰都交付给了卧轮(此处卧轮可能指代内心的宁静或禅定的状态),若要问我的老师(或自我)将心境寄托于何处,那就像这连绵的山峰,一座比一座深邃,无穷无尽。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寒山对佛教禅理的深刻领悟和心境的宁静平和,他自觉已经悟得了菩提之道,即佛教中的觉悟和智慧,因此将一切世俗纷扰都抛诸脑后,心境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用山峰的深邃来比喻自己心境的深远和不可测,表达了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理的深刻领悟和心境的宁静平和,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平和,将一切世俗纷扰都交付给了内心的宁静,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将心境的深远和不可测比作连绵的山峰,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是寒山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寒山的隐居生活和对佛教禅理的深刻领悟有关,寒山在隐居期间,深入研读佛教经典,领悟禅理,心境逐渐平和宁静,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宁静平和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寒山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心境变化,也体现了唐代隐逸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交融与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