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叹
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痍。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属尽豪贵,争遣蛮奴夜渡峡。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并称“王苏”;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此句单独译文)
留下的竹笋和蕨菜已不足挂齿,我怅然地望着远方,期盼着荔枝何时能变得鲜红欲滴。
释义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食物的轻视(笋蕨),以及对远方珍贵水果(荔枝)的渴望与期待,诗人似乎在借荔枝的成熟来寄托某种更深层次的期盼或情感。
赏析
这两句诗在整首《荔枝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部分通过描述荔枝的珍贵与运输的艰辛,以及历史上因荔枝而引发的悲剧,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后半部分则转而谈论自己对口腹之欲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这两句,既是对前半部分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后半部分情感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眼前平凡食物的淡然,以及对远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荔枝叹》是苏轼被贬谪至惠州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表达了对荔枝这一珍贵水果的喜爱,更通过荔枝的运输与消费,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奢侈无度与底层人民的苦难,诗人也借此机会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这两句诗中,“留师笋蕨不足道”反映了诗人对眼前平凡生活的淡然态度,“怅望荔子何时丹”则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