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
宋·苏辙
杨君携酒慰别愁,
为我逢春欲尽留。
岁月匆匆人易老,
山川寂寂意难收。
记取明年作寒食,
杏花曾与此翁邻。
空余别恨随流水,
不见孤舟逐远鸥。
作者及朝代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译文
杨君带着酒来慰藉我离别的愁绪,想要为我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岁月匆匆流逝,人容易老去,寂静的山川却让人难以释怀,请记住明年的寒食节,那时杏花还会开在这位老翁的邻旁,而我此刻只能空留离别的愁恨随着流水远去,再也看不到那孤舟追逐着远去的鸥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期许,首联写友人携酒慰藉离愁,想要留住春光;颔联感叹岁月易逝,人易老,而山川依旧,情感难收;颈联以“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作为离别的寄语,希望友人记住此刻的杏花与老翁(即诗人自己),寄托了对未来的思念与期待;尾联则写离别后的孤寂与无奈,只能空留别恨,不见孤舟。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颈联“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引人深思,尾联则以“空余别恨随流水,不见孤舟逐远鸥”作结,将离别的愁绪推向高潮,同时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遇到林虑(今河南林州)的杨十七山人时所作,两人相遇相谈甚欢,但终需离别,在离别之际,苏辙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