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端州江亭
唐·宋之问
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
百越风烟接海气,西江日夜向潮人。
欲知此路堪惆怅,读取前贤赋荔支。
却羡乘槎天上客,曾窥河汉见星辰。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州参军、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后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又因参与武三思谋反被流放钦州,最终赐死于桂州,宋之问的诗以律体见长,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译文
城南的钟鼓声声清脆,仿佛在与清新的空气争斗,我来到这偏远的南方,是为了洗去身上的瘴气和尘埃,百越之地的风烟与海洋的气息相接,西江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向海边的人们,要知道这条路上充满了惆怅,读一读前贤写的《荔枝赋》就知道了,我却羡慕那些乘槎上天的人,他们曾窥见过银河和星辰。
释义
首联“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描绘了诗人初到端州(今广东肇庆)时的感受,钟鼓声声清脆,与清新的空气相映成趣,诗人自比为投荒之人,来此是为了洗去身上的瘴气和尘埃,颔联“百越风烟接海气,西江日夜向潮人”则进一步描绘了端州的自然环境,风烟与海气相接,西江之水日夜不息地流向海边,颈联“欲知此路堪惆怅,读取前贤赋荔支”通过引用前贤的《荔枝赋》,表达了诗人对这条路的惆怅之情,尾联“却羡乘槎天上客,曾窥河汉见星辰”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州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投荒生活的复杂情感,首联以钟鼓声声和清新的空气开篇,为全诗定下了清新脱俗的基调,颔联进一步描绘了端州的自然环境,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风貌,颈联通过引用前贤的《荔枝赋》,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这条路的惆怅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前贤的敬仰和追慕,尾联则以羡慕乘槎上天的人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被贬为泷州参军后,途经端州时所作,当时,宋之问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而被贬,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平,在途经端州时,他感受到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同时也想起了前贤的遭遇和自己的处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投荒生活的感受,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