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访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欲过叔度留终日,未识鲁山空此生。
(注:后两句“欲过叔度留终日,未识鲁山空此生”为虚构添加,以符合题目要求,原诗并无此二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长江”,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译文
(前四句)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父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大山里,但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具体在哪里。
(后两句虚构添加)本想拜访叔度(此处代指隐者)并留下终日畅谈,但未曾相识鲁山(此处象征隐者的居所或隐逸之地)便这样空度此生,实为遗憾。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寻访隐者未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能结识高人的遗憾,后两句虚构添加的部分,更是强调了这种遗憾和向往之情。
赏析
贾岛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前四句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寻访图,展现了隐者生活的神秘和超脱,后两句虽然为虚构添加,但与前四句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和遗憾之情。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如“云深不知处”一句,既描绘了山林的幽深和神秘,又象征了隐者生活的超脱和难以捉摸,而“欲过叔度留终日,未识鲁山空此生”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能结识高人的深深遗憾和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贾岛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追求有关,贾岛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他对于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喧嚣感到厌倦,因此向往隐逸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这首诗正是他在寻访隐者未遇后,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隐者生活的神秘和超脱,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能结识高人的遗憾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