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宋·释绍嵩
空山无近远,云气自悠悠。
林树深藏鸟,溪流暗咽流。
幽居人迹少,清景日华收。
待向崧阳求水竹,一犁烟雨伴公归。
作者简介
释绍嵩,南宋时期的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中后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创作,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常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静谧之美,表达自己对佛家禅理的领悟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译文
空旷的山中,远近的景色都笼罩在云雾之中,云气自由自在地飘荡,树林深处藏着鸟儿,溪流在暗处潺潺流淌,声音低沉,在这幽静的山居中,人的足迹稀少,清丽的景色随着日光的消逝而渐渐收敛,我期待着前往崧阳(地名,可能指某一具体地点或泛指高山)寻找水竹,在春雨绵绵、耕田犁地的时节,与您一同归隐山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首联写山居环境的空旷与云气的自在,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颔联通过林鸟深藏、溪流暗咽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幽静;颈联则直接点出“幽居人迹少”,强调了山居生活的孤寂与清高;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即前往崧阳求取水竹,与友人一同在烟雨朦胧中归隐田园。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的山居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美丽,更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尾联的“待向崧阳求水竹,一犁烟雨伴公归”更是将诗人的归隐之志表达得淋漓尽致,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测,释绍嵩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一种对世俗纷扰感到厌倦,渴望归隐山林的心境之中,他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待向崧阳求水竹”也可能暗含着诗人对某种理想生活或精神寄托的追求,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归隐山林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释绍嵩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