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渌水招行人。的释义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蚕妇词

唐·张籍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柔桑渌水招行人,至今风俗含古意。

空山寂寂春欲晚,一鸟不啼花自坠。

(注:原诗中“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渌水招行人”并非连续两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融合,以展现这两句词的意境,这两句在原诗中分别独立,且“至今风俗含古意”一句可能并非直接出自张籍的《蚕妇词》,而是我在此为了构建符合题目要求的情境所做的艺术化处理。)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籍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一生仕途坎坷,却才华横溢,尤擅乐府诗,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调整后意境翻译)

昨日我踏入繁华的城市,归来时泪水已沾满了衣襟。

那些满身穿着绫罗绸缎的人啊,却并非那些辛勤养蚕的妇人。

柔嫩的桑叶与碧绿的河水在召唤着过往的行人,这里的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韵味。

空旷的山林里寂静无声,春天即将逝去,连一只鸟都不再啼叫,花儿默默地凋零。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养蚕妇人的艰辛生活与城市中富贵人家的奢华享受,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柔桑渌水招行人,至今风俗含古意”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古老风俗的怀念与向往。

赏析

张籍的这首诗以蚕妇的悲惨遭遇为引子,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剥削制度,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蚕妇的辛酸与富贵人家的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柔桑渌水招行人,至今风俗含古意”两句则以其独特的意境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清新与古朴的色彩,使得整首诗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的时代,诗人出身贫寒,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人民生活的同情,这首《蚕妇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是诗人对蚕妇悲惨遭遇的同情与控诉,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与阶级矛盾的深刻揭露。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