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野老相逢莫怪揖,
只见山僧不见公。
松树晚风深一径,
竹门寒日静双松。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丽闲淡,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诗作多表现佛教思想、山林隐逸生活以及自然景物之美,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译文
山野中的老人相逢时请不要责怪我只作揖而不施礼,
因为在这里我只看到了山中的僧人,却未见到您这位显贵的公卿。
傍晚时分,松树间的小径上吹来了阵阵凉风,
竹门紧闭,寒冷的日光静静地照耀着两株松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首句“野老相逢莫怪揖”表达了诗人与山野老人相遇时的谦逊与随和,不以世俗的礼节相待,而是以一种更自然、更真诚的方式表达问候,次句“只见山僧不见公”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山居生活的超脱与避世,他更愿意与山中的僧人交往,而不是那些世俗的显贵,后两句“松树晚风深一径,竹门寒日静双松”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宁静与美丽,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野老”、“山僧”、“松树”、“竹门”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隐居世界,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表现出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以及对世俗社会的疏离和批判。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自然景物和佛教思想有着深刻的感悟,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居期间,与山野老人相遇并有所感触而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山野老人的相遇和山居生活的宁静美好,表达了对自然和佛教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社会的疏离和不满,在唐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化繁荣的背景下,皎然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高洁情操和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