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注:原诗中“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实际上为后人添加或改编,以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原诗中并无此两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改编后的内容展开,以符合题目设定。)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杜牧在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的作品在晚唐诗歌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六朝时期的文物早已化为草莽与虚空,天空云淡风轻,古今景致似乎并无不同,鸟儿在山色中飞去飞来,人们在水声中或歌或哭,深秋时节,千家万户被细雨笼罩,落日余晖下,楼台上传来悠扬的笛声,我惆怅于无法亲眼见到范蠡那样的智者,也深知谢朓(谢公)在此地做官已久,想必会笑我杜牧寻春来得太迟。
释义
此诗通过对宣州开元寺水阁及其周边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敬畏,诗中“六朝文物草连空”一句,点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天淡云闲今古同”则强调了自然界的恒常不变,后几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古今对比的氛围,最后两句,以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了对前人智慧与成就的仰慕,以及对自己未能及时领略春光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致的同时,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六朝文物”与“天淡云闲”的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历史与自然、变化与永恒之间的哲学思考,而“鸟去鸟来”、“人歌人哭”等生动描绘,又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最后两句的改编,更是巧妙地加入了诗人自我反思的元素,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饱满,意蕴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杜牧在晚唐时期,面对国家衰微、社会动荡的现实,心中常怀忧国忧民之情,他游历四方,每到一地,总爱凭吊古迹,抒发感慨,这首诗就是在游览宣州开元寺水阁时所作,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而“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这两句的加入,可能是后人为了增强诗歌的趣味性和个人色彩而进行的改编,但这也恰好反映了杜牧在后世读者心中的形象——一个才情横溢却又不失幽默自嘲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