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及朝代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之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职,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忽而浮起忽而沉下,吴地的儿童将鲈鱼切成薄片,薄得如同要飞起来一般,还未等品尝,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江上来往的人对鲈鱼的喜爱,以及打鱼人在风浪中捕鱼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吴地儿童将鲈鱼切成薄片,薄如蝉翼,令人垂涎欲滴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鲈鱼的美味和人们对它的喜爱。
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写出了人们对鲈鱼的喜爱,为后文铺垫,后两句“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和“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人们对鲈鱼的喜爱与打鱼人的艰辛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他一生忧国忧民,积极主张改革,但多次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和打击,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对现实社会深感忧虑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写江上来往的人对鲈鱼的喜爱和打鱼人的艰辛生活,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