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荆棘化堂宇
唐·李中
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
笔下文章妙天下,胸中志气凌云路。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及人生哲理,深受后人喜爱,李中虽非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但其作品在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晚唐隐逸诗人”的代表之一。
译文
张君的眼力能洞察天地的奥秘,他能使荆棘丛生的地方变成宏伟的殿堂,他笔下的文章精妙绝伦,天下无双;胸中的志气更是高耸入云,不可限量,他不与世人争名夺利,只将心中的情怀寄托给沙洲上的鸥鸟,不知何时他会归隐到那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自是一片清幽。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张君的眼力、才华和志向,展现了其超凡脱俗、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首句“张君眼力觑天奥”突出了张君的洞察力;次句“能遣荆棘化堂宇”则比喻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三、四句进一步赞美其文章之妙和志向之高;五、六句则通过“不向人间争宠辱”和“只将心事付沙鸥”表达了其淡泊名利、寄情自然的生活态度;末两句则描绘了其归隐后的宁静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刻画了张君这一隐逸高士的形象,诗人通过“眼力觑天奥”、“荆棘化堂宇”等夸张手法,突出了张君的非凡能力和高尚品质,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笔下文章妙天下”象征其文学才华,“胸中志气凌云路”比喻其志向高远,诗人还通过描绘张君归隐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游历山水、结交隐士的过程中,被张君的才华和品质所打动,从而创作此诗以表达对其的赞美和敬仰,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往往选择归隐山林以避世祸,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赞美张君这一隐逸高士的形象,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