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松风清韵入琴弦,竹月幽光映书帙。

云外飞鸿传尺素,花间啼鸟送春声。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云共去留。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诗名甚高,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理禅意,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高人自然与山有着不解之缘,无需招邀便已满庭皆是访客。

松风带着清雅的韵律吹入琴弦,竹影映着幽静的月光照在书卷上。

云外飞鸿传来远方的书信,花间啼鸟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消息。

这里的真意谁能理解呢?只有那孤云与我共同来去,悠然自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高人隐士与山林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首句“高人自与山有素”点明主题,高人(隐士)与山有着深厚的情谊,无需外界招邀,自然便能吸引众多访客,接下来几句通过描绘松风、竹月、飞鸿、啼鸟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隐士生活的清幽雅致,尾句“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云共去留”则表达了隐士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高人隐士与山林和谐共处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松风、竹月、飞鸿、啼鸟等自然元素融入诗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意境,诗人也借隐士之口,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佛教禅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理禅意,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可能是在皎然隐居山林期间所作,通过描绘高人隐士与山林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中普遍存在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