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宋·杨万里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固爱山骨瘦,山亦自嫌山骨俗。
只今憔悴头欲白,对山举酒不成歌。
吾家江西今若何,烟雨冥冥暗渔蓑。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初授赣州司户参军,历官国子博士、东官侍读、江东转运副使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使送金国贺正旦使北去途中,进奏《千虑策》,主张“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并大力抨击朝政腐败,以忤宰相留正而罢官,晚年闲居吉水,自号诚斋野客,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译文
青山延绵起伏如同一位高傲的隐士,平日里总是不肯屈身进入官府之中,隐士固然喜爱山峦那清癯峻峭的风骨,而山峦也暗自嫌弃自己过于凡俗,如今我头发都快白了,心中满是憔悴,面对青山举杯却难以成歌,不知我家乡的江西现在怎么样了,想必是烟雨蒙蒙,渔人们披着蓑衣在劳作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青山与高人(隐士)的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的厌倦,青山如同高傲的隐士,不愿屈身官府,而隐士也喜爱山峦的峻峭风骨,二者相得益彰,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青山和高人为喻,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官场世俗的厌倦,青山偃蹇如高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青山的峻峭与高傲,同时也暗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比青山与官府的差异,进一步突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排斥,诗人还通过描绘自己的憔悴和思乡之情,使整首诗更加具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作为一位主战派官员,杨万里在朝廷中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压,导致他心生厌倦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青山和高人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的厌倦,诗人也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思乡之情,寄托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