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曹鞭人以为戏,公怒鞭人血流地。出自哪首诗?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怒鞭儿曹

唐·杜甫

儿曹鞭人以为戏,公怒鞭人血流地。

莫道人间无义理,请看父子争鞭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等职,杜甫早年曾游历四方,结交名士,后应举不第,仕途不顺,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一度被困于长安,后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但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晚年漂泊西南,最终在四川成都病逝,杜甫的诗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被誉为“诗史”。

译文

孩子们把人当作马鞭打,以此为乐;父亲愤怒之下,用鞭子抽打人,直到血流满地,不要说人间没有道义和公理,请看这对父子争着用鞭子抽打人的时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对父子因不同原因使用鞭子抽打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间道义和公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描述了孩子们的无知和残忍,以及父亲因愤怒而过度惩罚的行为;后两句则是对人间道义和公理的呼唤,暗示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也不应放弃对正义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前两句通过对比孩子们和父亲的鞭打行为,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同一行为的不同理解和反应,孩子们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和无知,而父亲则可能是出于愤怒和失望,无论是哪种原因,这种暴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后两句则是对人间道义和公理的呼唤,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即使在困境和黑暗中,人们也不应放弃对正义的追求。

这首诗还体现了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特点,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社会问题,并通过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和反思,这首诗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暴力倾向。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关,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可能受到冲击和挑战,暴力行为也可能更加普遍,杜甫本人也经历了仕途不顺、家庭变故等人生挫折,这些经历可能也影响了他的创作,这首诗可能是杜甫在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时的一种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杜甫的诗歌中并不算是非常著名的作品,但它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却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特点和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思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社会的道德问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