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中年离合之感,正寒食清明之间。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7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况中年离合之感,正寒食清明之间”,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清明二绝·其一》,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清明二绝·其一

宋·陈与义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况是中年多别感,正寒食、清明之间。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长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译文

街头上的少女梳着双髻如同乌鸦的羽毛,随风追逐蝴蝶学习那妖娆的姿态,东风也仿佛知晓今天是清明节,吹得满树的花都开了,更何况是到了中年,离别和团聚的感受更加深切,正处在这寒食节和清明节之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街头景象和少女的活泼姿态,以及中年人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离合的深刻感受,前两句写少女的欢乐,后两句则转入中年人的沉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街头少女的活泼和中年人的感慨,前两句“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的天真烂漫和无忧无虑,与后两句“况是中年多别感,正寒食、清明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中年人对人生离合的深刻感受,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少女的欢乐和中年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南宋初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离别之苦,诗人陈与义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人生的离合和时光的流逝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在诗中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和中年人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