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老叹
唐·杜甫
齿落未吞钩,鬓白宁藏雾。
枯槁形骸惟见耳,凋残鬓发只留须。
不知身老久,但见物华休。
此意谁能解,孤吟对酒楼。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牙齿掉落还未到需要吞钩(指年老掉牙到无法进食硬物)的地步,但鬓发已经斑白,再也无法隐藏岁月的痕迹,身体枯槁得只剩下耳朵还算明显,鬓发凋残,只剩下稀疏的胡须,自己不知何时已经老去,只看到周围万物都在凋零,这种心境谁能理解呢?只能独自吟诵诗句,对着酒楼借酒消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衰老形象,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和无奈,诗中“枯槁形骸惟见耳,凋残鬓发只留须”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晚年身体枯瘦、鬓发稀疏的形象,透露出深深的哀愁和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老去的无奈和感慨,诗中通过“齿落”、“鬓白”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晚年的身体状况,而“枯槁形骸”、“凋残鬓发”等词语,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衰老的形象,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和现在的状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诗中的“此意谁能解,孤吟对酒楼”两句,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他无法找到理解自己心境的人,只能独自借酒消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当时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身体也逐渐衰老,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衰老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通过自身的遭遇,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更加珍惜生命,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