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慈姥岩前自唤渡
唐·韦庄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上人争扶。
云开远树迎行客,水送孤舟入画图。
落日半江帆影乱,西风两岸芦花孤。
烟波渺渺人何处,望断天涯一径芜。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乱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在慈姥岩前我自行呼唤渡船,青衣江畔的人们争相上前搀扶,云雾散去,远处的树木仿佛在迎接过往的行人,江水悠悠,载着孤舟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落日余晖映照下,半江之上帆影纷乱,西风吹拂,两岸的芦花显得格外孤独,烟波浩渺之中,行人究竟在何处?我望断天涯,只见一条荒芜的小径伸向远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青衣江畔慈姥岩前乘舟渡江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与旅途的孤寂,诗中“自唤渡”与“人争扶”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行人的热情;“云开远树”与“水送孤舟”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落日半江”与“西风两岸”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萧瑟与孤独,而“烟波渺渺人何处”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对未知旅途的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慈姥岩、青衣江、远树、孤舟、落日、西风等自然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孤独与迷茫,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避乱江南期间,当时,韦庄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四处漂泊,在青衣江畔,他目睹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与旅途的艰辛,心中充满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思考,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庄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