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绍似康为有子,希超叛鉴是无孙。全诗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叹后

唐·罗隐

嵇绍似康为有子,希超叛鉴是无孙。

何须更叹王孙殒,始觉杨家殒一身。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经历了晚唐由衰到乱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常含讽刺意味,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都有较高的造诣。

译文

嵇绍像他的父亲嵇康一样有出色的儿子(指嵇绍在“八王之乱”中保护晋惠帝而死的英勇事迹),而谢超之背叛谢鉴(此处可能借指家族忠诚的背叛)导致他没有留下好的后代,何必再去叹息王孙的陨落呢?这才发现杨家(此处可能泛指某个显赫但衰败的家族)只是一个人(或一代人)的陨落而已。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嵇绍与谢超之的后代,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的不同后果的感慨,嵇绍作为忠诚的典范,其子承继了其英勇的品质;而谢超之背叛家族信仰,导致其后代无良,诗人以此为例,进一步指出,相较于那些忠诚而世代传承的家族,那些背叛或衰败的家族,其陨落只是时间问题,且影响更为深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背叛、家族兴衰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嵇绍与谢超之的后代,诗人巧妙地揭示了忠诚与背叛对个人及家族命运的深远影响,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批判,以及对忠诚与正直品质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家族兴衰有关,晚唐时期,社会风气败坏,家族忠诚与信仰受到严重挑战,诗人罗隐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家族兴衰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家族传承和忠诚品质的重视和赞美。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和文献缺失,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谢超之、谢鉴等人物的详细事迹已难以考证,以上解析仅供参考,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