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夷非惠真天隐,忘世忘身恐地仙。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天隐洞隐居

唐·陆龟蒙

非夷非惠真天隐,忘世忘身恐地仙。

松叶似龙鳞半绿,桃花如马颊全红。

岩前杵臼春灵药,洞里烟霞煮石泉。

莫道幽深人不见,水声流出洞门前。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龟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诗人、农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苏州、湖州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他一生勤于著述,诗文皆佳,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所著《耒耜经》《吴兴实录》《小名录》等,对农具和吴地风土人情皆有详细记载,其诗作语言清丽,风格冷峻,多抒发怀才不遇和隐居闲适之情。

译文

他不是隐士中的伯夷也不是惠子,而是真正超脱尘世的“天隐”,忘却世俗与自身,恐怕已是地仙一流,松叶如同龙鳞般半绿,桃花则像马颊河的水一样全红,在岩前用杵臼春捣灵药,在洞里以烟霞煮石泉,不要说这里幽深无人知晓,水声已经流出了洞门之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生活,赞美了天隐洞的幽静与神奇,首联点明主题,称颂主人公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又超越了世俗,达到了地仙的境界,颔联以松叶和桃花为喻,形容洞中景色的奇异与美丽,颈联具体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细节,春捣灵药、煮石泉,充满了神秘与超脱的气息,尾联则以水声流出洞门,暗示这种隐居生活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非夷非惠真天隐,忘世忘身恐地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传统隐士的超越,又突出了主人公超凡脱俗、接近地仙的形象,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神秘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而神奇的隐居之地,尾联则以水声流出洞门作为结尾,既点明了隐居之地并非与世隔绝,又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陆龟蒙一生仕途不顺,晚年隐居甫里,过着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游览天隐洞时所作,通过对天隐洞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阶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