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越溪行
唐·刘禹锡
越溪自古越兵多,
旧政犹传蜀父老。
先声已振越溪山,
霸气今存乌鹊桥。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越溪自古以来就是越兵聚集之地,
至今蜀地的父老还传颂着那里的旧政。
越溪山的名声早已因英勇的先声而振兴,
昔日的霸气如今仍存留在乌鹊桥上。
释义
越溪:古代越国的溪流,此处泛指越地。
旧政:指古代越国或相关地区的良好政治传统。
蜀父老:蜀地的父老乡亲,此处借指广泛的人民群众。
先声:指军队或个人的威名、声势。
乌鹊桥:传说中的桥梁,此处象征历史遗迹和霸气。
赏析
这首诗以越溪为背景,通过描绘越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越国的英勇与霸气,首句“越溪自古越兵多”点明了越地的军事传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旧政犹传蜀父老”则通过蜀地父老的口碑,传达了越地政治传统的深远影响,第三句“先声已振越溪山”进一步强调了越地的威名,使越溪山的名声更加显赫,末句“霸气今存乌鹊桥”则以乌鹊桥为象征,表达了越地历史遗迹和霸气的留存。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越地的历史风貌,又表达了诗人对越地英勇与霸气的赞美,通过借代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以其才华横溢和敢于直言著称,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越地时所作,通过对越地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越地英勇与霸气的赞美,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批判和期望,在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通过赞美越地的英勇与霸气,可能是在呼吁人们铭记历史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以应对当时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