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会稽山
唐·李绅
禹穴千年垂白露,
秦峰万古积苍烟。
此方定是神仙宅,
禹亦东来隐会稽。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生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二十七岁中进士,曾任校书郎、右拾遗、中书侍郎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两度遭贬,李绅的诗风早期清新明快,晚年则转向沉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悯农二首》,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广为流传。
译文
禹王穴历经千年仍挂着白露,
秦望山万古以来笼罩在苍烟之中。
这里必定是神仙居住的仙境,
就连大禹治水成功后也选择东行隐居在会稽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会稽山的神秘与壮丽,通过“禹穴”和“秦峰”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名词,展现了会稽山的悠久历史和自然风貌,诗人认为,这样一处既有历史遗迹又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必然是神仙所向往的居所,连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也选择在此隐居,进一步强调了会稽山的非凡之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会稽山的神奇与魅力,首句“禹穴千年垂白露”,既点出了会稽山与大禹治水传说的紧密联系,又通过“千年”和“白露”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次句“秦峰万古积苍烟”,则通过“万古”和“苍烟”两个词,进一步强化了会稽山的雄伟与苍茫,后两句“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会稽山的赞美之情,认为这里是神仙的理想居所,连大禹都为之倾倒,选择在此隐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绅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李绅在仕途上经历了不少波折,晚年更是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两度遭贬,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仕途的险恶和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向往那种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生活,会稽山作为一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自然成为了诗人心中理想的隐居之地,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会稽山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