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龙兴寺
唐·韦应物
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
林深树密鸟声远,水阔风高帆影斜。
钟磬悠扬传古寺,香烟缭绕绕禅花。
此中真境何须问,且向僧房觅一茶。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韦柳”。
作者简介
韦应物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他的诗作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玉峰照耀下的汴河波光粼粼,映衬得佛刹更加明亮;隔着淮河,云海茫茫,使得远处的人家显得昏暗不明,林中树木茂密,鸟鸣声似乎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水面宽阔,风势强劲,帆影在风中斜斜地飘荡,古寺的钟磬声悠扬回荡,香烟袅袅升起,环绕着禅花,这样的真境何须多问,不如到僧房中去寻一杯清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龙兴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宁静与美丽,首联通过“照汴玉峰”与“隔淮云海”的对比,展现了佛刹的明亮与人间烟火的暗淡,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颔联进一步以林深树密、水阔风高的自然景象,衬托出古寺的幽静与深远,颈联则直接描写古寺的钟磬声与香烟,表现出宗教氛围的庄严与神秘,尾联以“此中真境何须问,且向僧房觅一茶”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与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龙兴寺及其周边的自然美景与宗教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佛刹的明亮与世俗的暗淡,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宗教精神的追求,体现了韦应物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人生经历丰富之后,逐渐转向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览龙兴寺时所作,通过对古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享受,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宗教精神的追求与敬畏,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这种情感与追求,正是韦应物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