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的诗句,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癸巳除夕偶成
清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黄昏已作风翻絮,
半夜犹惊月在沙。
思亲心切转无聊,独坐凄然听夜潮。
(注:原诗中“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两句并非连续出现,但为解析方便,此处将其并置讨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景仁(1749年—1783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代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他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身世之感,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当时社会现实多有批判,是乾嘉时期较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译文
(针对“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两句)
黄昏时分,风已吹得柳絮般纷飞;半夜醒来,仍惊讶于月光洒在沙滩上的景象。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深夜难眠,对窗外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感受,黄昏时分,风起柳絮飞扬,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半夜时分,月光洒在沙滩上,诗人惊醒,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思绪,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这两句诗以景寓情,通过黄昏的风翻絮和半夜的月映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黄景仁善于运用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情感,这两句诗便是其艺术特色的体现,诗句中的“风翻絮”与“月在沙”也富有象征意义,前者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飘忽不定,后者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癸巳除夕偶成》是黄景仁在癸巳年(1773年)除夕之夜所作,当时,诗人正值青年时期,但已饱尝人生艰辛,科举不第,生活困顿,对现实社会充满不满与无奈,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两句,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难以把握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