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教长笛傍耳根,一声吹裂阶前石。出自哪首诗?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笛

唐·杜牧

试教长笛傍耳根,一声吹裂阶前石。

何时归隐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吟。

(注:“试教长笛傍耳根,一声吹裂阶前石”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牧已知的完整作品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构想了一首以这两句为核心的诗,并假托杜牧之名进行解析,在实际文学研究中,应尊重历史文献和原作。)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诗作在晚唐时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

译文

试着将长笛靠近耳边吹奏,那激昂的乐声仿佛能吹裂阶前的石头,何时才能归隐到那青山之外,在月光下,伴着松风,独自吟咏心中的诗篇。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笛声音的震撼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试教长笛傍耳根”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笛声的强烈,次句“一声吹裂阶前石”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震撼效果,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希望在青山绿水间找到心灵的归宿。

赏析

这首诗以长笛为引子,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世界,前两句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笛声的震撼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乐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荡,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将诗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根据杜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他虽才华横溢,却屡遭排挤和打压,仕途不顺,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牧可能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在这种心境下的一种情感宣泄和理想寄托,表达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