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蟹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里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其二
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蟹黄块块香。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或839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皮日休一生勤于著述,诗文均有很高成就,曾任太常博士,他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译文
其二
螃蟹的愚笨与聪明难以揣测,它们在江边悠然自得地爬行,这一举动却无人能够识得其中的深意,蟹螯里满是鲜嫩的玉白色蟹肉,蟹壳上凸起的部分则藏着块块金黄的蟹黄,香气扑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螃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复杂性的认识,螃蟹的愚智莫测,象征着世间许多事物的难以捉摸;江边一笑无人识,则暗示了螃蟹(或诗人自己)的孤独与不被理解,后两句则是对螃蟹美味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蟹肉的鲜嫩和蟹黄的香醇。
赏析
这首诗以螃蟹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前两句“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以螃蟹的愚智难测和孤独无人为引子,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神秘的基调,后两句则转而描写螃蟹的美味,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螃蟹的实用价值,又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眼光的超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螃蟹的形象,可能是在借物喻人,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螃蟹的愚智莫测和孤独无人识,可能象征着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与困惑;而螃蟹的美味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