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促织
唐·杜甫
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
鸣梭织锦秦川女,碧幢红旆将军姿。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秋来床下急,愁绝更逢君。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杜甫并未写过一首完全包含“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两句的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译文
大江浩荡东流,每日行程千里之遥,而这只小虫(促织,即蟋蟀)却长久地停留在这里,秦川的女子用织梭织出锦绣,将军们则披着碧绿的幢幡和红色的旆旗,促织虽然微小,但它的哀鸣声却如此动人,在草根间吟唱不稳,夜晚却亲近人的床下,长久客居他乡的我已经无泪可流,放逐妻子也难以等到清晨,秋天一到,床下的促织鸣声更加急促,愁苦至极之时又遇见了你这哀鸣的促织。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与促织微小而持久的生命状态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漂泊无定的感慨,通过秦川女子织锦和将军出征的描绘,展现了人世间的繁华与忙碌,而促织的哀鸣则成为诗人内心愁苦的共鸣。
赏析
这首诗以促织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促织的描绘,而是借物抒情,将诗人的漂泊之感、人生之愁融入其中,首句“大江东流日千里”以宏大的景象开篇,与后文“此虫趯趯长在此”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促织虽小却生命力顽强的特点,中间部分通过秦川女子和将军的描绘,展现了人世间的繁华与忙碌,与促织的微小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尾句“愁绝更逢君”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以促织的哀鸣作为自己愁苦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无定的时期,杜甫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等种种苦难,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通过描绘促织这一微小而顽强的生命体,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漂泊无定的感慨和愁苦之情,他也通过秦川女子和将军的描绘,展现了人世间的繁华与忙碌,与自己的孤独与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