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江举帆
宋·陈与义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安。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青烟。
雨余江色鲜,浪细水文攒。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净清秀,简洁洗练,温婉自然,多写个人生活情趣及闲情逸致;南渡之后,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诗风变得雄浑悲壮,慷慨激昂,多抒发忧国之思、愤世嫉俗之情,他善于在诗中锤炼字句,因而所作往往词意隽永,耐人寻味。
译文
小船在山间曲折的水路上行进,还没到目的地心中就已感到安宁,一对白鸟静静地站在水边,见人靠近惊起,飞入青色的烟雾中,雨后江水颜色更加鲜亮,波浪细小,水面波纹聚集,可喜的是大江之水味道相同,因此千里之外也能共享这清甜甘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行于江上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船行山曲,未至而心安,以及白鸟惊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惊扰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雨后江色的鲜亮和江水的清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大江之水共性的认识。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上的自然景色,同时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前两句通过“扁舟”、“山曲”、“白鸟”、“青烟”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宁静而略带神秘感的画面,后两句则通过“雨余江色鲜”、“浪细水文攒”等描写,展现了雨后江面的清新与活力,而“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则表达了诗人对大江之水共性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当时他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诗中,他并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江上的自然景色和表达对大江之水共性的认识,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沉,这首诗也反映了陈与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