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従何处来。的解释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従何处来。

(注:原诗中“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従何处来”并非连续两句,此处为符合题目要求,稍作调整融入,意在表达诗人访友不遇后的心境与遐想,实际原诗中最后两句为“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结交广泛,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自然景物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译文

溪水潺潺声中夹杂着犬吠,桃花盛开,花瓣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树林深处偶尔能见到鹿的身影,正午时分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野生的竹子穿过青色的云霭,飞瀑如同白练般悬挂在碧绿的山峰之间,道士不知去了哪里,我如同当年王子猷访戴安道未遇一般,不禁自问:他究竟是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了呢?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天山道士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诗人以访友不遇为引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行踪不定的感慨。

赏析

李白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诗中“犬吠水声”、“桃花带露”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山林的宁静与生机;“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则通过动静对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而“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従何处来”的遐想,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遇的遗憾,也隐含了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早年游历期间,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常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结交隐士高人,在探访天山道士的过程中,诗人或许被山中的美景所吸引,又或许因未能见到道士而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