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雷州夜月
唐·李德裕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清光与子分。
万里天涯秋景旷,三更露下夜气芬。
空庭迢递银灯暗,孤馆萧条玉漏闻。
欲问蟾宫谁共照,清光冷浸越人裙。
作者简介
李德裕(787年-849年),字文饶,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曾任宰相,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尤其在平定藩镇叛乱方面功勋卓著,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擅长诗文创作,其作品多反映其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
译文
在雷州,作为别驾(官职名)的我应当端坐,这跨越海洋的皎洁月光,我愿与你一同分享,万里之外的天涯,秋景空旷无边,三更时分,露水降下,夜晚的气息变得清新芬芳,空旷的庭院中,银灯昏暗,孤独的客馆里,只能听到滴漏的声音,想要问问这月宫之中,有谁与我共同沐浴在这片清冷的月光之下,或许只有那越地的女子,她们的裙摆被清冷的月光所浸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雷州任职时,于夜晚赏月时的情景与心境,首句点明身份与地点,次句以“跨海清光”形容月光的广阔与明亮,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共享这份美好,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秋夜的空旷、银灯的昏暗、孤馆的萧条,以及月光的清冷,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幽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诗人以“雷州别驾”的身份自居,既体现了其官职的尊贵,又暗示了身处边陲的孤独,月光作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不仅展现了其明亮与广阔,更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抒发思绪的载体,诗中“万里天涯”、“三更露下”等词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身处异乡、远离亲友的孤独感,而“清光冷浸越人裙”一句,则以月光之清冷,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德裕被贬谪至雷州期间,李德裕在唐朝政治斗争中多次受挫,最终被贬至偏远的雷州,在此期间,他虽身处逆境,但仍保持着高洁的品格与不屈的精神,这首诗正是他在雷州夜晚赏月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抒发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