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従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全诗是什么?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儒冠捍城

朝代:明代

作者:杨继盛

山西従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

铁骨铮铮当敌阵,丹心耿耿照汗青。

刀光剑影浑无惧,烽火连天自有情。

莫道书生空议论,此身原合付沙汀。

作者简介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遭诬陷下狱,后被处死,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后人以其故居建为杨继盛祠,有《杨忠愍文集》。

译文

自古以来山西就有三明(这里可能指山西的英勇人物或事迹),谁能相信儒生也能捍卫城池?铁骨铮铮地站在敌人的阵前,赤诚之心照耀着史册,刀光剑影中毫无畏惧,烽火连天中自有豪情,不要说书生只会空谈议论,我这条命本来就该为保卫国家而献身。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儒生(杨继盛自指)在保卫国家中的英勇表现,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儒生只善文治不善武事的偏见,诗中“山西従古说三明”一句,可能是借山西的英勇传统来比喻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谁信儒冠也捍城”则直接表达了儒生也能成为捍卫国家城池的勇士的观点。

赏析

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和坚定的信念,展现了杨继盛作为儒生却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诗中“铁骨铮铮”、“丹心耿耿”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杨继盛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和忠诚不渝,通过“莫道书生空议论”一句,也表达了他对书生只善空谈议论的偏见的不满和反驳,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继盛因上疏弹劾严嵩而被下狱期间,面对严嵩的权势和朝廷的黑暗,杨继盛没有选择退缩和妥协,而是坚定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正义和真理,这首诗正是他这种英勇无畏、忠诚不渝的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杨继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也可以看到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