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但需要注意的是,您提供的关键词“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并非该词的原文内容,可能是记忆上的误差或是对原文的某种变体理解,不过,我会基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进行解析,并尝试将您的关键词融入一种假设性的解读中(尽管它并非原词内容)。
诗词原文及作者信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阔而又深邃,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年近半百鬓发虽白却无良策来抗敌救亡。
释义(结合假设性解读)
若将“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融入一种假设性解读,可以理解为词人在梦中或幻想中,回顾往昔战场岁月,对一同征战、如今或许已成稚子模样的年轻士兵说:“你们应当珍惜并磨练自己,让腰间的武器(长柯,此处可引申为刀剑等武器)因战斗而更加锋利,直至烂熟于心,成为保护国家的利器。”这样的解读虽非原意,但试图贴近您提供的关键词。
赏析
《破阵子》一词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词人辛弃疾对往昔战场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壮志未酬的无奈,词中既有对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情感深沉而复杂。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朝廷昏聩,奸臣当道,他的抗金主张一直未能得到采纳,这首词正是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的写照。
虽然“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并非《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内容,但通过对其及原词的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词人的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