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乐哉行
魏·曹丕
有客踌躇,云我褰褰裳而涉溱。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调逸气,解烦心。
固知我友不终穷,岂弟君子神所予。
作者及朝代
作者: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文学家、政治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次子。
朝代:三国(曹魏)
作者简介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译文
有位朋友犹豫不前,说我要提起衣裳渡过溱水。
和乐平易的君子啊,不要轻信谗言,调节逸乐之气,解除烦闷之心。
我本来就知道我的朋友不会永远困顿,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神灵所赞许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与友人的交往,表达了对友人的信任与赞美,以及对友情坚定不移的信念,诗中“岂弟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和乐平易的君子,而“固知我友不终穷”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不会永远处于困境的坚定信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信任,诗中通过“有客踌躇”的描写,引出了诗人与友人的交往,而“岂弟君子”的赞美,则进一步突出了友人的品德高尚。“固知我友不终穷”的坚定信念,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与执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曹丕与某位友人的交往经历有关,在三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往往面临着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等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曹丕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曹丕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