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雨有感
明 · 杨慎
明朝门外泥一尺,
始悟三更雨如许。
灯火青荧照空壁,
孤衾冷梦寒蛩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慎(1488年-1559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另两位为解缙、徐渭),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云南,从此仕途坎坷,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诗词著称,其著作《升庵集》流传甚广。
译文
清晨醒来,发现门外已积了一尺深的泥泞,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夜三更时分下了如此大的雨。
微弱的灯火映照着空旷的墙壁,显得格外清冷,
独自一人盖着薄被,梦中寒意袭人,耳边传来秋虫的哀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醒来后,对昨夜大雨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孤寂之感,首句“明朝门外泥一尺”直接点出雨后景象,通过“泥一尺”的夸张描述,展现了雨势之大;次句“始悟三更雨如许”则是对前句的补充说明,表达了诗人对昨夜雨情的后知后觉;后两句则转而描写室内的冷清与孤独,通过“灯火青荧”、“孤衾冷梦”和“寒蛩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雨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慨,前两句通过对比清晨门外的泥泞与昨夜雨声的回忆,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反思,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诗人独处时的内心世界,灯火、孤衾、寒蛩等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慎被贬谪云南期间,在那个时期,他远离了政治中心,生活清苦,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夜雨,无疑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