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僧院
唐·刘沧
寒烟凝露散秋光,更随落景尽余樽。
却傍孤城得僧宇,满庭松竹掩柴门。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寺庙僧侣的生活,以及个人的感慨与抱负,刘沧的诗风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但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对较为边缘。
译文
寒凉的烟雾中露珠凝结,秋日的余晖渐渐消散,我随着落日余晖,将杯中剩余的酒饮尽,随后,我走向孤城边的一座寺庙,那里满院都是松树和竹子,掩映着简陋的柴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诗人寻访僧院的画面,首句“寒烟凝露散秋光”以寒烟、露珠和秋光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次句“更随落景尽余樽”则通过“落景”(落日)和“尽余樽”(饮尽杯中酒)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眼前景致的留恋;第三句“却傍孤城得僧宇”转而写诗人寻得僧院的经过,孤城与僧宇的对比,突出了僧院的清幽与超脱;末句“满庭松竹掩柴门”则以松竹和柴门进一步渲染了僧院的静谧与雅致。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入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寒烟”、“露珠”、“秋光”、“落景”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泊,而“孤城”、“僧宇”、“松竹”、“柴门”等意象的运用,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主题,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推测,很可能是刘沧在游历或隐居期间,于秋日傍晚时分,偶然寻得一座位于孤城边的僧院,被其清幽雅致的环境所吸引,有感而发创作而成,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唐代晚期士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脱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