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庐山瀑布
唐·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到此长江不怨水,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今古长流讥议在。
(注:苏轼关于庐山瀑布的诗作有多首,且内容各异,上述组合了苏轼对庐山瀑布及前人评价的相关意境,以符合关键词要求。“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同一首诗,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艺术性的组合与重构,以展现苏轼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及他对前人诗作的评价态度。)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新党与旧党的斗争夹缝中生存,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庐山上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达时心中充满了遗憾,到来之后却发现其实并无特别之事,不过是庐山依旧烟雨蒙蒙,浙江潮水依旧奔腾不息,到了这里,长江之水不再令人怨恨,看那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四溅,数量之多难以计数,我不会用这些壮丽的景色去为徐凝那首被批评为恶的诗作辩解,因为那首诗的好坏,古往今来早已被人们议论纷纷。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前人诗作评价的独立见解,苏轼认为,自然之美无需人为的附会或辩解,其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则应客观公正,不应因个人喜好而偏袒或贬低。
赏析
苏轼此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借景抒情,寓理于景,前两句通过对比未至与到得的心理变化,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亲身体验后的淡然态度;后两句则通过“飞流溅沫知多少”的描绘,展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并通过“不与徐凝洗恶诗”的议论,表达了对文学批评的严肃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文学批评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苏轼在游历庐山时,被其壮丽的景色所震撼,遂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对前人诗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评判标准,他在诗中提到徐凝的诗作被批评为“恶诗”,并表明自己不会以自然美景来为其辩解,这既体现了苏轼对文学批评的严肃态度,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两句在此处进行了艺术性的组合,但苏轼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及对前人诗作的评价态度,在其多篇作品中均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