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的释义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李商隐

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

空庭日暮鸟飞还,孤灯寂寥人独眠。

风露凄凄秋欲晚,梧桐叶落满庭前。

愁肠百结难消解,唯待明朝病体痊。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政治讽刺和社会批判。

译文

我正握着笔在紫微阁中书写公文,但因病眼昏花,对处理这些书檄感到十分困难,空旷的庭院在日暮时分迎来了归巢的鸟儿,而我则独自在孤灯下,寂寞地入眠,秋风露水让人感到凄凉,秋天即将过去,梧桐树的叶子落满了整个庭院,我心中的愁绪如同百结之绳,难以解开,只能期盼明天病情能够好转。

释义

“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描述了诗人在紫微阁(象征朝廷或高官办公之地)中因病无法正常工作,眼疾使得他难以处理公文。“空庭日暮鸟飞还,孤灯寂寥人独眠”则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风露凄凄秋欲晚,梧桐叶落满庭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悲凉心境。“愁肠百结难消解,唯待明朝病体痊”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和对康复的期盼。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病中的孤独与无奈,首联直接点题,以“病眼昏花”和“困书檄”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困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悲凉心境,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则以“愁肠百结”和“唯待明朝病体痊”作为总结,既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又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创作背景

此诗虚构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因政治斗争而遭受排挤,被贬至地方任职,在任职期间,他因病缠身,无法正常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病痛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它仍然能够反映出李商隐在晚唐时期的政治遭遇和生活状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