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沧海
唐·李白
东临碣石观沧海,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旌旗蔽日入云霓。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译文
我向东行至碣石山,眺望那浩瀚无垠的大海,就像鲲鹏展翅,在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军队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长驱直入,率领着十万勇士,旌旗遮天蔽日,直插云霄。
释义
鲲鹏水击三千里:比喻人的志向远大,行动有力,如同鲲鹏展翅高飞,激起千层浪。
组练长驱十万夫:形容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够迅速而有力地推进,如同十万勇士一同前进。
赏析
这首诗以壮丽的海景为背景,通过描绘鲲鹏展翅和军队长驱直入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宏伟事业的向往和赞美,首句“东临碣石观沧海”点明了地点和场景,为全诗奠定了壮阔的基调,次句“鲲鹏水击三千里”以鲲鹏的雄伟形象,比喻人的志向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第三句“组练长驱十万夫”则通过军队的壮观场面,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追求的力量和决心,末句“旌旗蔽日入云霓”以旌旗的遮天蔽日,象征了事业的辉煌和胜利的前景。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又表达了他对宏伟事业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李白生活在唐朝盛世,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他个人也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现实却常常与他的理想相悖,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鲲鹏和军队的雄伟形象,来表达诗人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超越,诗中的海景和军队场面也可能与李白游历四方、观察社会生活的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