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罗浮野人
唐·刘禹锡
罗浮山有野人踪,相传葛稚川之隶也。
林深雾重难寻觅,草长花繁易隐遮。
月下偶闻长啸声,风前时见短衣衩。
仙凡相隔难相问,但向山中觅旧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罗浮山中有野人的踪迹,相传他们是葛稚川的仆人,山林深邃,雾气浓重,难以寻觅他们的身影;草木茂盛,花朵繁多,容易遮掩他们的行踪,有时在月光下能听到他们悠长的啸声,有时在风前能看到他们穿着短衣的身影,仙人与凡人相隔遥远,难以相互询问,只能向山中探寻他们旧日的家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中野人的神秘形象,以及诗人对野人生活的向往和探寻,诗中通过描绘山林的深邃、雾气的浓重、草木的茂盛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罗浮山的仙境之中,诗人通过野人的啸声、短衣等细节描写,展现了野人自由不羁、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
赏析
这首诗以罗浮山的野人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诗中既有对罗浮山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对野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画卷,诗人通过“仙凡相隔难相问”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以其才华横溢的诗文著称于世,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推测诗人可能是在被贬谪期间,游历了罗浮山,并对山中的野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诗人通过描绘野人的生活状态,寄托了自己对自由、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也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的“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是虚构的情节,但诗人通过这一虚构的情节,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