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湖有感
宋·苏轼
朅来湖上得佳句,从此不看营丘图。
烟波渺渺无穷尽,水天相接一色铺。
渔舟唱晚归帆远,雁阵惊寒暮云孤。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仙境在此湖。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展现苏轼风格的诗词及其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来到这湖上,我得到了绝妙的诗句,从此以后,我再也不需要去看营丘(指宋代画家李成,其画作以山水著称,营丘为其籍贯或别称)的画图了,湖面上的烟波浩渺,仿佛无穷无尽,水天相接,一片苍茫,傍晚时分,渔舟唱着歌儿,归帆远去;雁阵因寒气而惊飞,暮云孤悬天际,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感,哪里还能找到呢?人间的仙境,就在这片湖上。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美景的深深赞叹和陶醉,诗人认为,湖上的景色之美,已经超越了任何画作所能表现的程度,因此他不再需要去看李成的山水画了,诗中描绘了湖上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以及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生动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赏析
本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湖上美景的壮丽与宁静,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湖上实景与李成的画作进行对比,突出了湖上景色的独特魅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等动态景象与烟波渺渺、水天一色等静态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生动又宁静的意境,诗人还通过夸张手法,将湖上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创作背景
(注:由于本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内容,旨在符合题目要求。)
据虚构的创作背景,本诗是苏轼在一次游历某湖时所作,当时,苏轼被湖上的美景深深吸引,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想到自己曾经欣赏过的李成的山水画作,觉得与眼前的景色相比,那些画作都显得逊色不少,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游湖有感》,诗中表达了他对湖上美景的深深赞叹和陶醉,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巨匠的才华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