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僧院紫竹
唐·陈陶
国艳夭娆酒半酣,去年同赏寄僧檐。
雨余紫竹佛巾泪,风过碧莲金盏寒。
野客从来无近习,僧家不独有清谈。
何当岁晚同归去,月满前山雪满潭。
作者简介
陈陶,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岭南(一说鄱阳,一说剑浦)人,唐代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工诗,多写旅途及隐居生活,风格古朴,意境深远,著有《文录》十卷,已佚,今存诗一卷。
译文
国家中娇艳的花朵如同美人饮酒半酣时的媚态,去年我与友人一同在这僧院的屋檐下欣赏这番美景,雨后紫竹上的水珠仿佛是佛祖慈悲的泪水,风吹过碧绿的莲叶,使得金盏般的花朵也感到了一丝寒意,我作为一个山野之人向来没有亲近权贵的习惯,僧人们也不仅仅只会清谈佛法,何时才能在这岁末之时一同归去,那时月光将洒满前山,潭水也被白雪覆盖。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院中的紫竹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以“国艳夭娆酒半酣”比喻昔日的美好时光,次句点明去年同赏之地为僧院,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与僧人的交往,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紫竹为线索,将自然景色、人物情感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首联以“国艳夭娆”与“酒半酣”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昔日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易逝,颔联通过“雨余紫竹佛巾泪,风过碧莲金盏寒”的描绘,将自然景象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颈联则通过诗人与僧人的交往,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尾联则以“何当岁晚同归去,月满前山雪满潭”的设问与想象,表达了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陶隐居期间,陈陶一生未得志于仕途,晚年更是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僧院紫竹及其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与僧人的交往和对佛教文化的感悟,他也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