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另有一说(非正史记载,但流传较广的版本片段):
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
秋风不解离别意,鸿雁难传断肠情。
(注:此片段“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并非直接出自白居易的某首完整诗作,而是后人可能根据白居易的风格或意境创作的句子,或是对其某诗意境的引申与再创作,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流传较广的片段进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谁人能够织就满载相思之情的文字,将它们寄托给江边那向北飞去的大雁呢?
释义
这句诗以“相思字”和“北向鸿”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通过“织得相思字”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而“寄与江边北向鸿”则借大雁南飞的自然现象,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期盼。
赏析
这句诗以其深情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相思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织字”与“寄鸿”两个意象,将抽象的相思之情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通过“江边”与“北向鸿”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旷而深远的意境,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句诗并非直接出自白居易的某首完整诗作,但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出发,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与亲人朋友聚少离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很可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这样的句子,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人生无常、离别之苦深刻感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