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细雨晴时一百六

宋·苏轼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

城中天碧映楼台,城外青山落晚晖。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细雨过后,天放晴了,正是农历四月十六日(一百六,指农历四月十六日,古代有浴佛节等习俗),画船载着鼍鼓(鳄鱼皮制成的鼓,常用于节日庆典)在河上巡游,不要违背了百姓的意愿,城中的天空碧蓝,映衬着楼台亭阁,城外的青山在傍晚的余晖中渐渐隐去,有谁会在孤舟上同情我这个被贬谪的人呢?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一路伴随着我向西江之畔飘去。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春日景象,以及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心境,上片写细雨过后,画船巡游,百姓欢庆的场景;下片则转而抒发作者的孤独与无奈,以白云相送作为慰藉。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春日美景,同时寓含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复杂情感,上片“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两句,既写出了节日的热闹,又隐含了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下片则通过“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两句,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与无奈,以及以自然为伴的超然心态,整首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春日景象,以及自己孤独漂泊的境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被贬谪的困境,以自然为伴,寻求心灵的慰藉。

文章下方广告位